痢疾分型,痢疾的分类

2个回答

长久不长情 2025-07-14 11:55:26
痢疾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菌感染类的疾病,一般主要表现症状有腹泻发烧等等,其实现在痢疾的发病率已经是在逐渐下降了,因为现在的医疗卫生条件也会比以前好很多。痢疾其实不止一种,一般是有分类的,那么,痢疾一般分成哪几种类型呢?
1、轻型痢疾
轻型痢疾是痢疾中最轻的一种,一般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4次,呈水样或糊状,无脓血,有时混和黏液,解便后腹痛缓解,多数不发热或只有低热。
注意:由于轻型痢疾的症状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一般的肠炎。
2、普通痢疾
普通型痢疾具有较典的痢疾症状,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个别孩子可高达40℃以上。开始可无腹痛、腹泻,只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注意:普通型痢疾开始时常被误诊为重感冒,数小时之后开始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稀便,继而出现脓血便,因为此时肠黏膜已出现溃疡和坏死,故有明显的下坠感。
3、重型痢疾
重型痢疾起病急,有高热,每日大便次数可达20-30次,大便呈脓血样,量少,腹痛剧烈,下坠较重,甚至不想离开便器,四肢发凉,很快出现脱水现象,有的可发生意识障碍。
4、中毒痢疾
中毒型痢疾多见于2-7岁的儿童,常突然发病,开始时只有高热,体温可达40℃,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口唇指甲青紫,皮肤常出现花纹,呼吸浅而弱,可反复出现惊厥。多数孩子没有腹痛、腹泻和呕吐,少数孩子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无脓血。
5、休克痢疾
痢疾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有感染性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6、脑型痢疾
痢疾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有脑水肿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7、饮食原则
1.饮食调理
慢性菌痢患者应注意生活规律,进食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饮食,可以吃些麦片、稀粥、饼干或高汤。避免高纤、辣味、酸性、油腻、多糖、乳品等食物,以免刺激胃。
2.流质饮食
腹泻期间应食用清淡的流质食物,如鸡汤或其他透明的液体。因为在腹泻期间,患者的肠道需要充分地休息。当确定食用流质没有问题后,可趁症状改善时,在饮食中逐渐加入米饭、酸奶(含有益菌)、生菜等容易消化的食物。
3.补充液体
腹泻量多导致失水者,应多饮水,口服补液盐溶液,严重脱水者考虑静脉补液。
4.补充矿物质
遵医嘱服药,同时最好吃些生大蒜或马齿苋煎汤服等。服用海带粉胶囊,每天5粒,或食用海带汤以补充矿物质。每天服用100毫克钾以补充流失的钾。
5.以菌治菌
乳酸杆菌是腹泻时肠内所需的细菌。它们改变肠内的菌群生态,并制造抑制有害细菌生长的物质。研究证实,继抗生素疗法之后补充乳酸杆菌,是很有效的方法。因为前者使肠胃系统损失大部分的良性菌。嗜酸菌是最佳的乳酸杆菌形式,它见于酸奶中。
6.葱蒜杀菌
将洋葱适量,切成细片,与粳米煮粥,每天食之。也可以在就餐时吃几粒大蒜,它可以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腹泻。如果你不愿吃生蒜,则可以服用蒜头精胶囊,每天3次,各次2粒,也同样能起到杀菌作用。
7.应避免的食物
拉肚子时,最需要避开的食物包括豆类、甘蓝菜等。其他含有大量不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会加重腹泻。忌食生冷、油腻,这些食物包括脂肪、含麸质食物如全麦面包、苹果、梨子、李子、玉米、燕麦、马铃薯等。避免喝碳酸饮料,这类饮料所含的气体可能使你的下痢更加严重。
勿将食物置于室温超过2小时以上,并避免食用久未冷藏的食品。细菌喜欢在温暖的蛋白质食物中(包括肉类、蛋类、马铃薯沙拉等)繁殖。而细菌在4.4℃以下或65.5℃以上则无法繁殖。
勿吃生蛋白质食物。例如生鱼肉、生鸡蛋、生牛奶。避免寿司、牡蛎。勿食用破裂的蛋。生食易藏匿细菌。煮肉时,应加热到肉红色消失为止,鸡肉则直到骨头不带血,鱼肉则直到可以块状剥落。完全煮熟是确保有害细菌被消灭的唯一方法。
勿吃任何闻起来或看起来有异样的食物。避免裂开、膨胀或凹陷的罐头,或液体呈混浊状罐内发出臭味的罐头食品。这些食物可能含有危险的细菌。倾倒的时候应注意勿让家里的宠物接触到。
一块六毛 2025-06-24 01:14:02
痢疾在中医理论中属于 “肠澼”“滞下” 范畴,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核心特征,其发生多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相关。以下针对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阴虚痢四种证型,从辨证要点到调理方法展开详细说明:
1.湿热痢
症状: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常用中成药:
香连丸,苦参片:具有清热化湿、行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泻。
2.疫毒痢
症状:起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特甚,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常用中成药:
牛黄解毒丸,白头翁片: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作用,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
3.寒湿痢
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常用中成药:
藿香正气丸,全鹿大补丸: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可用于寒湿阻滞肠道所致的痢疾等。
4.阴虚痢
症状: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止痢。
常用中成药:
参鹿膏,知柏地黄丸:可滋阴降火,对于阴虚火旺所致的痢疾等有一定调理作用,适用于阴虚痢兼见虚火症状者。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湿热痢:宜食清淡、易消化、少渣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薏苡仁粥等,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生冷、肥甘厚味之品。
b.寒湿痢:可适当食用温热性食物,如生姜、大枣、桂圆等,忌食寒凉、生冷、肥腻之品。
c.疫毒痢: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可食梨汁、金银花茶、荷叶粥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d.阴虚痢:宜食滋阴养血、清热生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石斛等,忌食辛辣、香燥、煎炸之品。
2.中医理疗
a.针灸:主穴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合谷。配穴方面,湿热痢加曲池、内庭;寒湿痢加中脘、气海;虚寒痢加关元、脾俞。
b.艾灸(适用于寒湿痢):艾灸神阙(肚脐)、关元、足三里,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可温化寒湿、散寒止痛。
c.推拿:顺时针摩腹(促进肠道蠕动),点按足三里、合谷。
d.贴敷疗法:湿热痢可用黄连粉调糊敷脐;寒湿痢用吴茱萸、肉桂研末醋调贴敷神阙穴。
3.生活方式调理
a.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天 8-10 小时),避免熬夜,帮助身体恢复正气。
b.休息:急性期(湿热痢、疫毒痢)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避免劳累加重病情
c.卫生: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d.情志: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波动会加重肠道功能紊乱),可通过听舒缓音乐、深呼吸等方式放松。
e.补水:腹泻严重时(尤其疫毒痢),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口服补液盐或米汤(加少许盐),防止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中医调理痢疾的核心是 “辨证施治”,通过饮食、理疗、生活方式的协同干预,实现 “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最终促进肠道功能恢复。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寻求专业医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