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的主要发现包括:
样本概况:该调查共采集了青少年与成年样本逾19万份,其中总报告抽取了代表性成年人核心样本6859份,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域分布上东部地区占47.0%,中部地区占24.4%,西部地区占23.9%,东北地区占4.7%。性别比例上,男性占42.5%,女性占57.5%;平均年龄为36.0岁;户口类型上,城镇户口占66.6%,农村户口占33.4%。
成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超过80%的成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显示出我国成年人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整体积极态势。
抑郁风险检出率:成年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这一数据提示我们仍需关注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干预。
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月收入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月收入的增加,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经济状况的改善、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等因素有关。
职业群体心理健康差异: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其中,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而无业/失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可能与职业稳定性、工作压力、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收入等因素有关。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工作时间的变化、工作倦怠、朋友支持、婚恋关系、运动与午睡等因素均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关注和调整。
心理健康服务状况:近年来,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和满意度均显著上升。这反映了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公众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增加。
未来建议:基于本次调查的结果,未来需继续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规范性,推动心理体检的普遍开展。同时,应特别关注低收入群体、失业/无业群体以及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这些群体的支持和关爱。此外,还需要关注职业人群的工作倦怠问题,倡导和支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