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我就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是:“为什么是莫扎特的音乐?为什么不是别的音乐呢?”于是我搜索了一些资料,发现原因在这里——1993年一项试验发现,给一群大学生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448,他们在认知测试中表现得更好,这就是著名的“莫扎特效应”。
这项试验一出,莫扎特音乐就被神化了。父母认为从小给娃听莫扎特音乐,孩子就能变聪明,从胎教起就听莫扎特。居然还有新闻说奶牛听了莫扎特的音乐,产奶量都提升了。
其实,一件事情被神化被吹捧起来,我们就应当警惕了。后来有研究发现,单纯给孩子听莫扎特、古典乐,或者是任何音乐,都达不到宣传的那种让孩子变聪明的效果。
那很多父母就会问了,那为什么很多教育专家都建议孩子早接触音乐、多接触音乐呢?而且宝宝听到音乐的时候,的确很快乐,也很兴奋啊!
其实莫扎特效应的秘密,不在于莫扎特音乐本身,而在于它的节奏。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爱节奏。跟着节奏打节拍,是大脑的一个特殊的特征,很多动物,包括我们的近亲猿猴都无法做到。科学家发现,莫扎特的K.448的一大特点,也是比较有节奏感。
既然我们大脑偏爱节奏,我们该怎么利用节奏来帮助孩子发展呢?
1.用打节拍的方法鼓励孩子去思考音乐
我喜欢和孩子玩“下雨了”的游戏,就是我让孩子根据我说的话,来拍手、跳舞或者自由弹琴,我说:“现在想象,叮咚叮咚,开始下雨了。” 孩子开始表现出一些简单、缓慢的节拍,然后我说:“雨越来越大了,变成暴雨了。” 孩子可能跺脚跺得更快了,敲鼓敲得更急了,或者弹琴弹得更快了。当孩子拍手、跳舞或者弹奏的时候,这些节奏和速度发生剧烈的变化,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和协调能力。
2.用节奏规律辅助锻炼记忆能力
大脑把一个个节拍分类,编排成有重复规律的小组,这样就能压缩信息,来适应我们有限的记忆容量。我们可以轻松记住一首歌的旋律,却常记不住歌词。
美国西北大学听觉神经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测量了儿童大脑活动之后,发现孩子们节奏感和听觉工作记忆越好,他们的阅读和识字能力也越强。
所以,如果你想改善孩子的读写能力,结合音乐训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唱童谣的时候、读诗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让孩子配合着打节拍。
除了打节拍,我推荐让孩子学一些乐器,比如打击乐就非常强调对节奏感的把握。有一群研究者发现,学龄前玩打击乐器好的孩子,他们之后的语言能力会更高。小龄的宝宝可以配合着童谣、歌曲,玩些沙锤、摇铃、三角铁;大龄的宝宝可以学学非洲鼓、架子鼓,当然也不只是打击乐,任何乐器都可以锻炼到节奏感,重点是挑一个孩子感兴趣的乐器。
3、音乐的类型要丰富多元
很多孩子都喜欢广场舞音乐。这很正常,因为节奏感很强,但我们需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广场舞音乐,就好像不要让孩子只听莫扎特,也听听柴可夫斯基,而且不要只让他们听,要让他们唱、跳、打节拍,还是那句话,给孩子的音乐体验要丰富、多样化。
以上。
思维解绑,小儿好养。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芭菲小鹿。育儿原来如此有趣。
1、这主要是因为1993年一项试验发现,给一群大学生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448,他们在认知测试中表现得更好。这项试验一出,莫扎特音乐就被神化了。父母认为从小给娃听莫扎特音乐,孩子就能变聪明,从胎教起就听莫扎特。居然还有新闻说奶牛听了莫扎特的音乐,产奶量都提升了。
2、一般一件事情被吹捧成这个样子,你就该警惕了。研究发现,单纯给孩子听莫扎特、古典乐,或者是任何音乐,都达不到宣传的那种让孩子变聪明的效果。音乐训练确实是一个靠谱的方法。不过,莫扎特效应的秘密,不在于莫扎特音乐本身,而在于它的节奏。大脑天生爱节奏。大量研究表明,节奏跟大脑认知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表明没有任何音乐训练的人也可预测的音乐节拍。节奏感就像是进化给我们大脑安装的硬盘一样,是大脑中存在的一些非常底层的连接,这些连接是不同文化的人群都公有的,不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跟着节奏打节拍,是大脑的一个特殊的特征
3、所以对于宝宝而言重要的不是听什么音乐,而是能够捕捉到这其中的节奏。孩子听到音乐打节拍的时候,他需要协调听到的声音,准确地感知节拍的时间点,然后协调他的身体运动打节拍,这是一项高级技能。大脑爱节奏的一个解释是节奏有规律,能帮助记忆。而人的工作记忆是语言发展的必要因素。节奏感是人类大脑特殊的功能,聪明的大猩猩都没有这个能力。不过,最近的研究发现,一些语言能力好的鹦鹉和记忆力好的大象,也发展出了跟着音乐打节拍的能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节奏跟语言的密切关系。
所以听一些节奏感强的广场舞音乐,可以让宝宝不由自主的跟着节拍起舞,其效果反而比听一些高雅的轻音乐更好。也不用为宝宝只喜欢听广场舞而不喜欢听古典音乐而自寻烦恼
为什么你会这样觉得听莫扎特音乐的孩子会更聪明呢?难道听音乐就能变的很聪明吗 而且还是听莫扎特的 你哪来的理论 你可千万别拿这理论去教孩子拜托 音乐不是说能使孩子更聪明 而是培养孩子聆听另外一种声音 莫扎特他是从小就很聪明 可以把小提琴拉的那么溜还能写出很多到现在为止很著名的曲子
但是是人家天生就有的才能 有些只能后期培养 音乐的世界有很多种 还有贝多芬 柴科夫斯基这些人都是从小就展示自己的音乐天赋 不是听音乐就会变的很聪明 他们都是从小努力的去学 努力的去聆听每一种代表音乐的声音 你要教孩子不止要听莫扎特的音乐 还要去听贝多芬 肖邦 以及那些已经出名的音乐家的音乐 聆听各种乐器的声音 用各种乐器奏出的声音 看你的孩子喜欢上了哪种乐器的声音 你可以让他去学
去从这方面培养 学乐器可以帮助孩子提供动手又脑的能力 还能培养孩子的耐心 要知道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有一些难点是需要耐心的 练琴也是需要的 不是拿听莫扎特音乐的孩子更聪明的话去告诉孩子 这样反而孩子可能就会觉得莫扎特有什么了不起
为什么要听他的音乐就会变的聪明 不要随意的去这样误导孩子 所有的音乐都是从大自然那里得到 听音乐的过程中还要带孩子去体验大自然 多听听孩子的声音 别强迫孩子乱听 家长自己不懂就要问 还要看孩子喜不喜欢 千万别误导孩子听了那个那个音乐就会变聪明之类的话 这样不好
现在到处都喊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很多家庭从怀孕甚至怀孕之前就开始为高质量的宝宝做准备了。随着科学育儿孕育而生的,胎教,早教,几乎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孩子能更好的发展,让宝宝更聪明。
至于听莫扎特的音乐孩子是否更聪明,作为一介凡人,没有统计数据的支撑,真的没法给出精准的答案来。但是,我认为,如果孩子喜欢听,家长是可以多给孩子放,至少可以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
曾经自己在怀孕的时候,也想通过听一些胎教音乐达到自己想要的培育“聪明宝宝”的效果。但是很遗憾,我对于那些纯音乐实在是听不进去,让我听那些什么莫扎特,巴赫,舒伯特等古典的,舒缓的音乐简直就是折磨。
所以,如果在孕期听莫扎特音乐的胎儿,出生后会更聪明的话,我想我家孩子又有一项输在起跑线上了。
我认为,要想让孩子更聪明,除了听音乐,家长还需要注意孩子饮食均衡,多吃一些健脑的食物,像一些坚果类的如核桃,松子,开心果等。还可以多喝一些奶制品,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和钙质。少吃一些含添加剂过多的零食,多吃一些天然的食物。
另外,如果想让孩子更聪明,家长朋友们可以看一看《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本书讲述的是卡尔威特将一个弱智的幼儿培育成一个天才的故事,虽然这本书中的所作所为对于我来说,很多都特别的难以实现。比如说,卡尔威特本身就是一个知识量特别丰富的人。他精通几国语言这一项,作为普通人的我就望尘莫及。
但是这本书有个核心,就是不断的给孩子输入。让他不断地接受知识,这样他才会懂的更多。我想,懂的多了,肯定就会越来越聪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