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1
对孩子期望太高
绝大多数中国家庭中,孩子都是中心的中心。
父母们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为孩子筹谋打算,而且这种筹谋,从怀孕就已开始。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进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考上最好的大学,找到安稳的工作,找到好对象,买到好房子,直到孩子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期间是各种操心、各种比较、各种选择、各种倾尽全力、各种力不从心、各种满心希望、各种灰心失望、各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往往是孩子长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后开始期待孩子回报自己、孝顺自己。
如此心力交瘁几十年,怎能不累?
这么累的根源,在于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对孩子个人发展的期望,也包括对孩子回报自己的期望。
智慧的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命,关心他的幸福,而不是关心他的生存。而且,期望如此之高,压力山大的不但是父母,还有孩子。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期望这么高呢?他能健康的长大,成为一个能独立、自主、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看开这一点,抛开对孩子外在功名利禄的期待,注重孩子和父母自己内心的安宁和满足,教育孩子就会轻松很多。
2
父母之外的人参与太多
中国式家庭的典型景象是一队人带一个娃,爸爸妈妈呵护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随时待命着。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一个小家庭,好比一家公司,爸爸妈妈应该是全资股东、最高负责人,有各项事务的决策权。
但不少家庭,接受了来自长辈的各种投资——资助买房、伺候月子、帮助带娃等等,于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因为自己的投资,拥有了这个家庭的或多或少的所有权,成为了股东。
既然是股东,就要发表意见、参与决策,有的还要求自己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管理结构,让原本简单的家庭事务变得复杂无比,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妈妈,怎能不累?
更有甚者,有些爸爸妈妈连一家之主的地位都不保,自己的家庭事务,还需要听凭自己的父母做主,于是大家更是劳心劳力,矛盾丛生。
3
爸爸参与过少
有一个很犀利的说法,叫丧偶式育儿,说的是爸爸不参与教育孩子、缺席孩子的成长。
带孩子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儿,恐怕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常态,也是相当多妈妈们觉得带孩子累的重要原因。
如果爸妈合作,既能分担生活中的具体工作,也可以共同讨论关于孩子的大小问题,得出一致见解,然后一起付诸行动。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工作量通过分担得以减轻,二是孩子与父母两个人,都可以建立起亲密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会让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得更健全。
4
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
做父母的,都希望对孩子尽心尽力,但常常是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结果培养出从小到大都不能自主的孩子。
孩子上学,帮着背书包、记作业;
孩子写作业,在一旁陪着、盯着;
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常常是孩子还没搞清楚要做什么,爸爸妈妈已经扑上去,帮着孩子完成了……
这样被照顾着的孩子,生活中几乎只剩下了上课、上特长班这两件事,既发展不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发展不出自主生活的能力,爸爸妈妈只好一直照顾着、伺候着、累着。
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包括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爸爸妈妈才能做到真正的轻松。
而且这样不是为了偷懒,而是让孩子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自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为这个社会贡献力量。
5
信息过载,缺乏主见
中国爸妈养孩子累,还有一个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很确定存在的原因,就是接触过多信息,但对如何教育孩子,缺乏主见。
看到网上说孩子需要胎教,就赶紧去学胎教;
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赶紧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早教班;
看到新生儿需要游泳锻炼,就带着孩子去婴儿游泳馆;
看到孩子要补这个补那个,就赶紧去买给孩子吃……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跟着这些信息东奔西跑上了。
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断舍离,我们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的主见——我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好的,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坚持,哪些方法要调整。
这样,既不会被过载的信息冲击、淹没,又能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采取简洁、高效、轻松的方式。
6
攀比之心过重
别的孩子都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了,我们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在吃好几百块一桶的洋奶粉,我们不吃,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
别的孩子都在穿名牌、大牌,我们不买,会不会被嘲笑很穷?
别人、别人、别人……
在相当多的爸爸妈妈们眼里,不管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常常以别人做什么、怎么做为指南。
既要时刻看着别人,自己又要时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队,如此怎能不焦虑、不心累?
但是,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我们有自己教育孩子的原则和想法,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跑呢?
如果爸爸妈妈们能看开这一点,又会轻松许多。
7
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经济压力
养孩子累最不可回避的一个原因,是经济压力。部分爸妈片面地认为要倾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因此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
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只买最贵的,不理性的消费,难免给自己带来过大压力。
俗话说一个孩子十亩地,把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小婴儿养育成人,要说一点都不辛苦,肯定不现实,但辛苦不等于压力、疲惫。无论何种方式,爱孩子不重要,让孩子感觉到爱才重要。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我是小扒扒)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关注宝宝知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胎教的7大好处
睡眠好、少哭闹。经过胎教的孩子身体健康,体内营养充足,很少有不适感,自然睡眠良好,较少哭闹。
多继承父母优点。孕期,胎儿多受到父母良好的品行的引导,胎儿在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编入的都是父母的优秀品性信息,自然受到良好的影响。另外胎儿本身具有巨大潜能,胎教能开发出胎儿潜在的优良品行。未经胎教的孩子难免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从而诱发胎儿缺点的产生。
成长迅速。经过胎教的孩子明显较未经胎教的孩子精力充足、更活泼,并且长相漂亮、眉宇间透着灵气。这样的孩子说话早、悟性高、懂事快、愿意讲一些大人的话。坐、立、行、走都较一般的孩子早。
乐感强、智商高。经过音乐胎教训练的孩子乐感都很强,并且喜欢音乐。音乐是启发智慧的一把金钥匙,这是因为音乐优美的韵律,易于激发大脑潜能,开发大脑的功能。未经过音乐胎教的孩子,很可能会表现出乐盲和乐迟。
品行优良。因胎教能给孩子真、善、美的启发,所以他们从小就能讲文明、懂礼貌、谦虚、谦让、尊重别人,对人有爱心,对事物有热心,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样的孩子有较强的正义感,心胸也很宽广,极少任性。
适应能力和创造力强。经过胎教的孩子有很强独力生活能力,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完成。而且适应能力强,任何环境他们都能生活得很好。经过胎教的孩子想像力丰富,具有创造精神,对自己和别人以及社会表现出较强责任心和义务感,遇事能通情达理。
意志坚强。经过胎教的孩子能经受挫折和打击,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样的孩子做事即使失败了,也会总结经验继续干,直到成功为止,他们生性乐观有一股韧劲,再大的困难也勇于去克服。
关于亲情的教育,我想应该是要言传身教的吧!
不是每个人都是白眼狼。但是,如果下一个事故就发生在你的身上时,才看得清那个人是不是白眼狼。
关于怎样教育孩子,应该是首先要尊敬身边的老人,毕竟,耳濡目染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如果你是一个善良的人,孩子应该也不会太坏。
你要教育你的孩子,不一定要追求优秀,但一定要学会善待生命。不论是谁,都值得被善待。可爱的生命,永远值得人们去爱。你要教育你的孩子,可以不爱,但请别伤害。
你可以在家里养植物养动物,教育你的孩子。学会如何去爱?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学会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今天是儿童节,说说孩子,谈谈教育。
一、进入主题之前,先讲四个孩子。
第一个孩子,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获得博士学位。
第二个孩子,从贫寒的农村家庭走出来,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成为省级三好学生,拿到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大学攻读生物技术。
第三个孩子,初中开始就发掘特长,凭借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重点高中,后发现自己的兴趣不是学习,选择辍学另谋出路。
第四个孩子,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8岁学习书法,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就读人大附中,留学美国。
讲完四个孩子,提问四个问题。
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自己成为哪一个?
如果你是父母,你希望孩子成为哪一个?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究竟是荣誉还是品德?对于家长来说,你对孩子最关心的是他的快乐还是他的优秀?其实,四个孩子我们都不陌生,第一个孩子叫卢刚,1991年因为消极厌世在美国射杀5人之后,饮弹自尽;第二个孩子叫马加爵;第三个孩子叫韩寒;第四个孩子叫李天一。
二、进入主题,先说说儿童。
儿童应该是欢乐的,但是中国的儿童很沉重;儿童应该是幼稚的,但是中国的儿童很成熟;儿童应该是轻松的,但是中国的儿童很着急。
前段时间,有人发文,让中国的青年不要急。其实着急的又何止是青年?老年不着急?中年不着急?少年不着急?童年不着急?这是个着急的社会,急剧转型,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所有人都着急,青年如何不着急?
其实,着急的也不是儿童,是儿童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家长就开始着急。别人家的小孩已经添加辅食了,自己的小孩还只能喂奶粉;别人家的小孩已经会坐了,自己的小孩还只能躺着;别人家的小孩已经能够翻身了,自己的小孩还只能一个姿势;别人家的小孩吃得多、饭量大,自己家的孩子那么孱弱,那么瘦小,怎么能够不着急?
孩子慢慢长大,家长继续着急。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英语了,自己的小孩连汉语都说不利索;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开始弹钢琴了,自己的小孩连唱儿歌都跑调;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生活自理了,自己的小孩竟然还尿裤子;别人家的孩子从幼儿园带回来一朵朵小红花,自己的孩子常常要家长到学校去领人,怎么能不着急?
总之,上了小学,着急上什么中学;上了中学,焦虑上什么高中;上了高中,发愁上什么大学;上了大学,烦心找什么工作;找了工作,琢磨找什么对象;找了对象,考虑生几个孩子;生了孩子,那就两代人一起着急。
“幼升小”、“小升初”、“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精英教育”、“夏令营”、“兴趣班”、“少年宫”……无数父母的焦虑,无数父母的心急,这就是“孩子的人生,父母的战争”,这就是《虎妈猫爸》的现实版本。
这么多年过去了,家长心里始终放不下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小孩跟别人家的小孩一定要齐头并进,当然,最好还能领先一小步,才能让人稍稍安心。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跟别的孩子比?
因为怕输在起跑线上。
那就说说起跑线。我们总是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问题是哪里来的起跑线?我们跟别人是一个项目类型的选手么?如果别人是百米和跨栏,而我们是跳高甚至是铅球,为什么要跟别人挤到一个起跑线上?或者又如何指望自己的孩子能跑过别人?其实,跑不过别人也不意味着失败,还可以去另一块场地跟别人比比跳高,扔扔铅球,踢踢毽子,何必盯着别人,何必折磨自己?
三、再说说教育。
回到教育的主题,我们说说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提及“钱老之问”,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场景:饲养员把一只只的小老虎放进笼子里进行驯养,然后在老虎的外围放了很多栅栏,这些栅栏就是各种规矩、规则、规定和规范,从小就告诉老虎这个不允许,那个不应该,这个不合适,那个不可以;从小就必须学这个,练那个,考这个,背那个,钢琴班、舞蹈班、奥数班、英语班,课后时间被各种兴趣班无缝对接。
童年时间被他人意志填满,专业兴趣被就业前景替代,在“中国梦”的激励和感召中却丧失做梦的能力和追梦的勇气。从小上课就端着,正襟危坐,不许交头接耳,不许打断老师。反观美国小孩,从小上学就放松,桌椅都带轮子,就是为了方便沟通,可以随时举手发言。长大后,同样是搞活动,留学生的活动,稀稀拉拉,但表演很投入,台下很尽兴;中国学生搞活动,人山人海,但台上会紧张,台下也矜持。
因此,所谓“钱老之问”,就是在培养了若干年小老虎后,开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痛心疾首同样是老虎,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求解“钱老之问”,就是讨论老虎外围的那些栅栏如何处理,那些封条怎么去除,那些雷池如何跨越,那些禁区如何突破。因为不解放,不会有创新;不自由,也不会有创新。
每个孩子都可以是一块璞玉,每个孩子都可以是一个天才。
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只要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应该顺其自然,放手一切让孩子慢慢来。小孩习惯少量多餐,那就不要一次喂完;小孩暂时还坐不直,那就耐心等几天;小孩没有别人家的孩子胖,那就索性做一个健康的瘦子。摸清孩子的规律,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是给孩子最大的礼物,毕竟每一个孩子降临到世间都是天使,不是来被压抑、被束缚和被改变的,不是父母的圆梦兑换券,更不是拿来进行竞赛的扑克牌。
既然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应该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小孩,哪怕是孪生兄弟。既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要求他和别人齐头并进?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体重、相貌以及生活习惯,这是成人世界里公认的事实,可惜迁移到儿童的世界,却让很多父母忘记了这个基本的常识。
当年我们曾经被驯养,今天我们是饲养员。我们很重要,因为今天的我们决定未来的他们。在教育的漫长道路上,始终热爱并享受平淡生活的乐趣才是教育所给予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唱着“哇哈哈呀哇哈哈”的“小小少年”,都能让胸前的红领巾在风中自由飘扬。
祝所有的孩子们,儿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