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句读经验分享009

1个回答

痞子时代 2025-07-15 00:51:3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句读经验分享009

在继续深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阅读中,我们跟随马克思的脚步,进一步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诸多矛盾与不合理之处。以下是对本期阅读内容的详细解析:

一、国民经济学的理论矛盾

马克思首先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对比了工人理论要求与实践要求的巨大反差。国民经济学家理论上认为,劳动的全部产品应属于劳动者。然而,在现实中,工人得到的却是产品中最小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部分,这部分仅仅是为了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而非人类整体。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巨大鸿沟,揭示了国民经济学的虚伪性。

二、工人的生存困境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国民经济学家声称一切东西都可以用劳动来购买,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但实际上,工人通过劳动所得却远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甚至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性。这反映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极端贫困和无权状态。地主和资本家占据了社会财富的大多数,而工人阶级只能勉强维持生存。

三、劳动价值的悖论

国民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是人用来增加自然产品价值的唯一东西,是人的能动的财产。然而,在现实中,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却高踞于工人之上,对工人发号施令。这再次证明了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此外,国民经济学家还认为劳动是唯一不变的物价,但实际上,劳动价格(即工资)却极具偶然性,容易发生剧烈波动。

四、分工与劳动的双重影响

马克思还分析了分工对社会和工人的不同影响。分工提高了劳动的生产力,增加了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精美完善。然而,对于工人来说,分工却使他们陷于贫困,甚至变为机器。劳动本应创造价值、创造财富,但工人越劳动就越依附于资本家,越劳动就越贫穷。

五、工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

国民经济学家声称工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从不相对立。然而,马克思指出,这完全是谬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越来越富有,但工人却越来越贫穷。国民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工资的提高来弥补工人的损失,但实际上,这只是资本家为了维持生产效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此外,国民经济学家还认为全部总产品就是纯产品,而区分纯产品只对私人有意义。这进一步暴露了国民经济学的自私和虚伪。

六、劳动本身的罪恶

最后,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如果劳动仅仅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那么劳动就是一种罪恶。因为劳动给占社会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并没有带来任何益处,反而使他们陷入了更加贫困和无权的境地。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现象。

综上所述,通过本期阅读,我们进一步看到了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深刻批判。他揭示了国民经济学的理论矛盾、工人的生存困境、劳动价值的悖论、分工与劳动的双重影响、工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以及劳动本身的罪恶。这些批判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