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婴幼儿自我意识较差的情况下,摹仿是其学习的主要方法。对处于摹仿阶段的孩子,成人可针对孩子的实际,讲一些英雄模范的故事,把英雄模范的形象和良好行为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成人的行为要自慎,处处做孩子的榜样。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人应具有乐观、愉快、活泼的性格,劳动积极,办事认真,对人热情,善于关心和帮助别人。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成为孩子行为的榜样。要用好的思想、品质、作风去熏陶和影响孩子,使孩子沿着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方向发展。
解释说理法
对孩子灌输道德意识,切忌采取强行服从、暴力干涉的方式,要结合实际,讲清道理,这是提高道德认识最有效的方法。对孩子讲解每一项行为准则,不但要使他知道这样做,而且要使他懂得这样做的道理。但要给孩子讲道理,要结合孩子的理解水平,就“事”说“事”,要让他听懂。同时,成人要有耐心,孩子在太兴奋激动时,往往是听不进去道理的,家长应待他冷静下来后,再用亲切的口吻,向他说明道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逐渐帮助树立道德意识。
练习实践法
孩子明白道理是比较抽象的,一般很快会忘记,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实践来加强。所以,大人在要求孩子做到某一项行为准则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让他反复练习、巩固,并经常采取批评、表扬等方法,推动孩子自觉地去加以巩固,不断形成自我约束的道德规范机制。
表扬批评法
孩子需要表扬和鼓励,这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表现的方法。进行鼓励表扬时最好能伴随提出一些进一步的要求,使孩子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孩子受到表扬和鼓励后,积极性会高涨起来,会继续努力;批评指责是一种否定的“强化”。大人可以用摇头、不高兴的态度、否定的口吻、斥责的眼光等方法表示对孩子某种行为的反对,使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并迅速改正。批评时态度要严肃,严肃的目的是使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并使他因此感受到家长的不悦而感到羞愧、不安,并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达到父母要求的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