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1个回答

旧街头 2025-07-26 14:12:16
槟榔对多种肠道寄生虫有驱虫和杀虫的作用,尤其是对猪肉绦虫、牛肉绦虫、钩虫、姜片虫等寄生虫。它还能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并有缓泻通便的作用,适用于治疗食积气滞、腹胀便秘以及湿热泻痢等症。槟榔能行气利水,有助于治疗水肿实证、大小便不利,以及寒湿脚气肿痛等病症。此外,槟榔具有截疟疾的作用,常与常山、草果等配伍使用。
槟榔能引起绦虫虫体弛缓性麻痹,使虫体伸长而不易断,从而能将全虫驱除。槟榔碱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麻痹作用,能使全虫各部位都麻痹,对牛肉绦虫仅能使头节和未成熟节片麻痹。槟榔对蛔虫、钩虫、姜片虫、肝吸虫、血吸虫具有麻痹或驱杀作用。槟榔对皮肤真菌、流感病毒、幽门螺旋杆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槟榔碱有拟胆碱作用,可以兴奋胆碱受体,促进唾液、汗腺分泌,增加肠蠕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滴眼可使瞳孔缩小。
槟榔可以致癌,为一级致癌物,长期嚼食对牙齿磨耗严重,并有一定的成瘾性。食用过量会产生中毒症状,轻则兴奋、眼神呆滞、全身发抖、走路不稳、行为怪异或粗暴;重则导致急性精神病,包括听幻、自我膨胀、被迫狂想、谵妄乱神等。槟榔的使用禁忌一般人均可食用,但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须谨慎使用。
槟榔是棕榈科植物,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槟榔能下气、消食、祛痰,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槟榔还具有治青光眼、血压增高、驱虫等症的效果。
槟榔适合人群:气虚下陷及脾虚便溏者禁服。槟榔食疗作用: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质重沉降。具有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消肿、截疟的功效;主治虫积疳疾、食滞不消、脘腹胀痛、泻痢后重、大便秘结、疝气、脚气、水肿、疟疾。
槟榔的危害:根据医学上的统计,嚼食槟榔与口腔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1、台湾的口腔癌患者80%以上有嚼食槟榔的习惯。2、口腔癌的发生率因近年来嚼食槟榔人口的增加而逐年上升。3、嚼食槟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机率比一般人高20倍。由此可见,嚼槟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其次,乱吐槟榔汁与残渣,不仅会影响市容,且有碍观瞻,有些不肖的槟榔业者,常用尽各种花招来招揽客人,尤其是“槟榔西施”到处可见,对于儿童们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善良风俗,都有不良的影响。再者,由于贩卖槟榔的利润很高,有些人就在并不适合种植槟榔的山坡地大肆种植,而造成水土流失,当台风来时,很容易产生土石流,造成人民生命与财产的损失。
常见之危害:嚼食槟榔,除了使牙齿变黑、磨损、动摇、牙龈萎缩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外,还会导致口腔癌。据调查,百分之八十八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严重之健康危害:1、槟榔诱发的癌症前期病变:(1)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常见于颊黏膜,其次为颚区。口腔黏膜会有烧灼感,溃疡、变白,最后造成张口及吞咽困难。其中有部分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病人,会变成口腔癌。(2)口腔黏膜白斑症:常见于颊黏膜、舌、口底及唇角。黏膜白斑会慢慢由清白变混白,其中亦有一部分白斑病人会变成口腔癌。2、口腔癌:槟榔俗称菁仔,其成分中的“槟榔素”具有致癌性。其添加的“石灰”则为助癌剂。世界卫生组织经回顾嚼槟榔与癌症之相关文献,所作之结论:(1)烟草伴同槟榔一起嚼食确定为人类致癌原因。(2)抽烟且嚼食槟榔,易导致口腔癌及咽喉癌。为了您的健康请勿嚼槟榔,如吸烟者更须戒除,因为两者合并使用,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且吸烟、嚼槟榔又合并喝酒,则有更加乘的致癌效果。(三)牙齿之伤害:因嚼食动作频繁,超出正常负荷,造成牙齿咬耗(磨损),以及牙床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