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黄热病会在种子中传播给幼苗吗?

如果个别槟榔得了黄热病,会通过其他槟榔种子携带传染给幼苗吗?怎么样选择槟榔苗可以避免黄热病?

2个回答

小河边唱歌 2025-05-31 20:51:28
槟榔黄化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槟榔生产种植的毁灭性传染病害
  一、病害症状鉴别
  田间观察槟榔黄化病表现有黄化型和束顶型两种症状。
  黄化型症状: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倒数第2-4张羽状叶片外缘1/4开始出现黄化,抽生的花穗较正常植株短小,无法正常展开,结果量大大减少,常常提前脱落,减产70~80%,少量存留的果实品质下降,无法食用。感病植株叶片黄化症状逐年加重,干旱季节黄化症状更为突出,整株叶片无法正常舒展,常伴有真菌引起的叶斑及梢枯;解剖可见病叶叶鞘基部刚形成的小花苞水渍状败坏,严重时呈暗黑色,基部有浅褐色夹心;感病后期病株根茎部坏死腐烂,感病植株常在顶部叶片变黄一年后枯死,大部分感病株开始表现黄化症状后5~7年枯顶死亡。
  束顶型症状:病株树冠顶部叶片明显缩小,呈束顶状,节间缩短,花穗枯萎不能结果,病叶叶鞘基部的小花苞水渍状败坏。大部分感病株表现症状后5年枯顶死亡。
  二、病原及传播途径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证实植原体是海南槟榔黄化病的病原。槟榔黄化病在槟榔园内的蔓延发展存在明显的发病中心,槟榔黄化病的田间传播与
刺吸式
昆虫有关,人为引种带毒种苗是长距离传染的主要途径。
  三、病害特点
  植原体病害是一种系统侵染病害,具有专性寄生、系统侵染的特点,其病原菌分布于寄主植物的组织器官内,对其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不仅取决于药物自身的特性和作用方式,而且受制于药物在寄主体内的吸收、分布、运转及代谢状况。迄今所报道对槟榔黄化病的药物及施药方式治疗效果尚不理想,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会复发。对于棕榈科植原体病害的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砍伐早期发病病株和杀灭刺吸式害虫通过消灭侵染源和降低接种率可显著减缓此类病害的传播速度,使发病区的其他棕榈科作物多年不感病。
  四、防控方法
  鉴于槟榔黄化病的发生特点及槟榔作物的特性,槟榔黄化病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对这种病害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措施。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正确认识槟榔黄化病危害的严重性,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早发现早处理,尽快砍伐处理感病植株,切实控制病源的扩散、蔓延。
  1、加强槟榔园的水肥管理。增施草木灰等农家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在槟榔抽生新叶期间,喷施内吸性杀虫剂保护,降低黄化病的传播机率。
  3、规范槟榔采种育苗管理,加强种子种苗的检疫,严禁从槟榔黄化病区调运槟榔种子种苗。
  4、加强田间巡查,对槟榔园内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的黄化病株,应及时砍伐病株带绿叶部位并烧毁。
  5、对于槟榔黄化病发生历史较长、病害严重的地区和种植园,在砍伐烧毁园内的槟榔植株后,先种植一些短期作物或林木,两年后重新引种健康的槟榔种苗。
清水佳人 2025-05-23 22:34:37
病 原
对于本病病原的探讨一直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黄叶病是缺镁引起的;而多数人却认定是缺钾所致。从有关资料分析来看,缺钾引起黄叶病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成龄树每年早春萌发新叶和花序迅速发育成长,消耗了大量钾肥,每生产100kg坚果,至少要消耗3kg氧化钾;槟榔园水土流失,也带走一些钾肥,使土壤中有效钾含量低,如果没有及时增施肥料,就会使土壤中钾的含量越来越少,导致植株严重缺钾而产生黄叶。据取样分析,病株叶片钾素明显贫乏,只有正常健叶的17.6%,说明缺钾是本病发生的原因
为害症状
此病主要在结果树中发生为害。发病的槟榔园各植株同时出现黄叶,没有明显的中心病株。植株从最下层老叶开始黄化,然后有次序地向上一片黄化脱落。叶片黄化过程先为桔黄色,后呈灰褐色坏死大斑,病健交界处不分明,有时最下层老叶完全黄枯脱落,但上层叶片仍完全健绿。雌花少而多败育,即使结果也必脱落。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①加强管理,适当增施化肥,尿素、硫酸钾(氯化钾)、过磷酸钙均要施用,缺一不可。同时适量施用硫酸镁;②对酸性过强的土壤,适当施入一些石灰,中和土壤酸度;③对坡地要修建保水保肥工程,防止水土流失。